睿书会第36期:从小圈层走向全世界——Facebook崛起之路

2023-03-02




Facebook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交产品矩阵,主APP月活跃用户数接近30亿,旗下全资子公司包括Instagram、WhatsApp等。Facebook改变了互联网世界内外对于人际关系的定义,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但与此同时,扎克伯格和他的帝国也面临着隐私泄露、假新闻等口诛笔伐。《Facebook:The Inside Story》讲述了Facebook从一个大学内部社交论坛转变为全球性社交网络的跌宕历程。









1

Facebook成长之源:实名制、Newsfeed与平台化


2003年,还在哈佛读书的扎克伯格注册了一个叫做Facemash的网站,核心功能是将两个女生的照片进行对比竞争,很快就引发了病毒式传播,虽然之后因为隐私问题被叫停。但扎克伯格从Facemash的火爆中认识到,人们乐于看与朋友相关的东西。


2004年,Thefacebook上线,用户可以自行上传照片、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与当时流行的竞品Friendster相比,Thefacebook的独特在于允许其他用户浏览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最初Facebook的用户权限仅限于浏览本校学生的个人页面,因为扎克伯格认为,人们只有确保自己的信息在所在圈子内分享,才会愿意分享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正是基于此,Facebook的用户都是实名登陆。


实名制构建了Facebook差异化的基础。Facebook并不是第一个互联网社交媒体产品,在其推出同期,Friendster和MySpace均已经是千万用户级的产品,而Facebook仅有百万级用户。早期Facebook仅在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等几所知名高校推广,用户以真实的校园邮箱注册,确保信息仅能在熟人圈公开,提升了用户发布个人信息的意愿。随后,Facebook发布了留言墙、群组、照片标签等功能,通过围绕共同主题的方式把用户组织起来,极大程度增加了用户的交互性。


2006年,Facebook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向公众开放注册。与此同时,Facebook上线了Newsfeed,完成了近乎里程碑式的跨越。以往用户的个人资料只会显示在自己的首页,但上线Newsfeed后,用户首页将汇集朋友最新的动态,Facebook作为“广场”的属性进一步增强。开放注册让Facebook用户数迅速增长,而Newsfeed通过推荐算法加强了用户粘性,即便在脱离了熟人社区的环境下,用户仍然能够刷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Newsfeed除了有效留存用户,还提供了新的广告库存,以往Facebook的广告都显示在页边,但在Newsfeed形式下,广告以和内容一样的形式插入信息流中,开启了移动广告新时代。


在开放注册和动态消息之后,Facebook下一个伟大项目是平台化,平台化巩固了Facebook作为社交网络世界霸主的地位,帮助其真正超越MySpace。2007年5月,Facebook达到2000万用户的时候,进行了第一次开发者大会,正式上线了开发者平台,目标是吸引5000名开发者(当时苹果开发者约2.5万名、谷歌约5000名),并希望在一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当时MySpace对开发者并不友好,因此当Facebook承诺让开发者像自己的工程师一样可以自由访问Facebook系统时,许多开发者选择了加入。


2

Facebook的双刃剑:增长战略 vs. 以用户为中心


提出增长战略:一切为了增长。2008年,Facebook的用户人数停留在9000万,增长开始放缓,一年前Facebook也曾遭遇此困境,但开放注册和Newsfeed让公司重获新生。此时,公司的产品运营主管帕里哈皮亚提出了增长战略,即希望通过激进的方法将用户基数翻一番或两番。Facebook的用户增长团队发现,如果一个新用户注册Facebook后没有迅速与7个好友建立联系,那么他或她很有可能会放弃这项服务。


2008年8月,PYMK(people you may know)上线,该功能可以向用户推荐他们潜在的好友。扎克伯格认为,通过与关系较远的人建立连接,用户会与他们更亲近。通过扩大一个人所能应付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数量,Facebook甚至可能突破社交互动的“邓巴定律”,即人们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数量不超过150个。其后,PYMK被证明是增长团队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Facebook在北美占据一定份额之后,开始朝国际市场扩张。为快速获取份额,Facebook将国际化翻译工作众包出去。此外,为实现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连接到Facebook的宏愿,尤其是将不那么富裕地区的数十亿人纳入生态,Facebook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第一,开发消耗数据流量较少的简版应用;第二,跟电信运营商合作,将一部分选定的互联网服务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


Facebook对于可能构成威胁的竞争对手,策略是尝试收购它,如果对方不出售,那就模仿它。2008年Twitter的增长和影响力呈爆发之势,但twitter不接受Facebook的收购要约,因此扎克伯格对Facebook进行了功能调整,使Facebook进一步“Twitter”化。


Facebook拆除了留言墙、让Newsfeed成为用户交互的第一场所,且将Newsfeed的算法修改为EdgeRank,依靠亲密度、权重及时效三个因素进行调整。调整后的Facebook更强调参与度和及时性,Facebook的媒介属性相较于社交网络的属性进一步提升。此后,同样基于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担忧,Facebook收购了社交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


2011年微信全面崛起,扎克伯格开始意识到即时通讯的重要性,同年8月Facebook上线了Messenger,且在2014年开始取消Facebook主APP的聊天功能,强迫用户必须使用Messenger。同时,扎克伯格在2014年完成对WhatsApp的收购,填补了Facebook不占优势的地域版图。


Facebook以增长为核心的战略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早期的高速扩张也牺牲用户的部分隐私为代价。开放注册、Newsfeed、PYMK、调整用户选项为公开发布,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在从社交网络朝着信息媒介转型。而在一个开放的网络中,用户的个人信息、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好友关系等社交图谱,也存在被利用的风险。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上不加控制的煽动性言论、以及后续的“剑桥分析公司”事件,都唤起了Facebook对于用户隐私安全的进一步重视。Facebook早年采用平台化战略,与平台上的开发者共享信息,并根据平台为每一名用户创建极其广泛的档案,允许广告商以此为基础对用户进行深度细分,而剑桥公司搜集了用户的社交图谱后,开始向第三方出售这些数据牟利。


Facebook的使命一度是“使人们有能力分享,令世界更加开放和彼此连接”,但忽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分裂。2019年3月,扎克伯格在一篇帖子写到“当我思考互联网的未来时,我相信以隐私为中心的交流平台将变的比今天的开放平台更重要。隐私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做自己,并更自然地建立联系,这就是我们建立社交网络的原因”。


3

社交媒体的下一城

Facebook根植于欧美体系下的Networking文化,更像是一个“广场”,所有的人可以一起在这个广场游乐、交往,而国内的微信类似于一个略显封闭的“客厅”,关系比较近的好友可以在里面促膝长谈。Facebook成功的基石Newsfeed功能采用算法分发,且内容丰富度更高,包含新闻、娱乐等非好友私密内容。用户的主要角色已经变成了内容消费者(这点与抖音类似),社交平台的媒介属性更重。而微信起家于即时通讯,后来推出的朋友圈也采用时间序列分发、仅在好友之间分享,微信更强调熟人之间的交互。


回顾Facebook的发展,Newsfeed及其承载的信息流广告库存帮助其从PC时代成功向移动端过度,其收购的Instagram成为文字向图片过渡的重要抓手。扎克伯克一直防患于未然,希望通过收购或者复制的方式阻挡竞争对手,也因此收购了VR设备生产商Oculus,希望Facebook在手机不再流行之后仍然立于不败之地。扎克伯格认为VR是下一代的平台,错过这个机会就像错过移动互联网一样。他从2014年收购Oculus开始,持续投入来开发这项技术,Facebook对于未来的社交媒体押宝在应用环境的迭代。


微信的应对则大有不同。某种程度上,微信其实做到了很多Facebook想做但没做到的事情,比如平台化。Facebook早期提出的平台化更大程度是作为Facebook和开发者之间信息交换的手段。Facebook一直希望掌控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也因此曾经尝试做自己的手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微信的小程序承载了一部分操作系统的功能,建立了完备的应用生态。Facebook的使命是“连接世界”,着力点在于连接更多的人,实现全球范围内横向规模扩张,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效应。而微信的打法倾向于围绕用户进行纵深挖掘,连接人与人、人与货物、线上与线下。


社交是人最本质的需求。《社交天性》中提出,人类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不同形态的社交产品围绕用户需求而搭建,通过增加网络效应中的节点构建起护城河,并根据产品基因及不同国家用户需求,摸索未来的社交产品形态。属于下一个时代的社交产品形态尚未可知,但行者常至,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END

睿书会是我们的读书笔记收藏栏目,欢迎热爱阅读的您给我们投稿(可实名或者笔名刊登)


请扫码关注

广东睿璞投资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广东睿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我已阅读并接受 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