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书会第40期:日本的兴衰与消费变迁
2023-07-03
过去的70年间日本从喧嚣走向沉寂,辉煌期曾比肩欧美、跻身发达国家第一序列,而泡沫散去之后留下了“失去的三十年”、“低欲望社会”的称号。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兴衰或许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
本文结合《战后日本经济史》、《失去的三十年》、《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四本书,试图探讨日本的起落及消费变迁。
参考书目
1950-1970年:从战后复兴迈向高速增长
日本经济体制起源于1940年前后,为了确保二战中取得胜利,建立起“国家总动员体制”,将全国所有资源都用来为战争服务。
战时日本的经济体制最大的变化是,政府引导融资体系向间接融资变迁。
日本在战时确立了“银行中心主义”,一改战前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由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此外,日本政府颁布方案指导企业降低分红,从而使得股票价格走低,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融资。
因此外部股东对于企业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也造就了“日本式管理”的雏形,即管理者都是公司内部提拔,因为股东无法干预公司经营,对于公司现任管理层而言,与其从外部招聘继任者,不如内部任用。
另一方面,在银行体系主导的融资结构中,日本的财阀企业不断壮大,因为给谁资金是由银行说了算,当然更愿意支持大企业。
综上,日本在战时遗留下来的经济体制是一种举国体制,为了一个目标倾注全部资源。而典型的日本式企业也具有这种特色,如同军队一样,从最高管理者到一线员工,为了共同目标通力合作。
1950年6月的朝鲜战争是日本迈向高速增长的契机。美国为了支援韩国参战,将日本作为补给基地,大量军用需求使日本市场快速发展。战后的日本实行金融锁国政策,对企业进行外汇管制,由银行进行资金分配,在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了日本重工业的发展。
1960-1970年,随着池田内阁提出“收入倍增计划”,经济发展成为日本举国的目标,该计划宣称使国民收入在10年内翻一番,而这个目标是通过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来完成的。在1950年至1970年间,日本的制造业产量和钢铁产量增长均接近20倍,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
为何日本能迅速完成工业化转型?从内因来看,当时的前沿领域以钢铁、机电、造船、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中心,而日本经济体系继承了“1940体制”,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面有优势,更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因此这种高效率的模式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从外因来看,日本当时工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更低廉,劳动成本更低,通过大量生产工业产品占领了发达国家市场。
在此阶段居民的消费特征被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称为“第二消费社会”,第一消费社会是指二战前,仅少数中产阶级享受消费的时代,而许多国家是直接跨越了第一消费社会直接迈向第二消费社会。
第二消费社会的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家庭化消费。这一阶段也是日本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批量生产的商品逐渐普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汽车、空调、彩电开始普及。这个阶段的消费最大的特征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不太追求商品的个性及设计。
家庭在第二消费社会逐渐增多,因此必然会买车买房、添置家电,通过消费,经济得以发展。1951年住宅动工户数为21万户,到了石油危机前夕的1972年,迎来了186万户的高峰。
1970-1990:婴儿潮下的黄金年代
受到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80年代欧美经济不断衰退,而日本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之所以能克服石油危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日元升值,相当于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缓解原油价格高涨的影响;第二,日本特殊的工会体系,欧美的工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因此大部分工会与企业都会约定如果物价上涨,工资也必须随之上涨,所以通胀时期会进入恶性循环。
而日本的工会继承于战时体制,以企业为单位组成,因此无须政府强制也会主动控制工资上涨幅度,切断通胀恶性循环。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地位飞速提高。石油危机导致汽油价格暴涨,人们转为购买高效省油的日本汽车代替耗油量大的美国车。此外,日本的半导体和电子产业也飞速发展。日本的人均GDP在1981年超过西德,1983年超过了英国,1987年超过了美国,当时的日本式经济体制是全世界的标杆。
与此同时,日本的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也一路飙升。1983年日经平均股价是8000日元左右,1987年10月达到26646日元,4年涨了2倍以上。日本企业的市值总额在最高点的时候膨胀为美国企业的1.5倍,占整个世界的45%。
1970年后,日本步入第三消费社会,在此阶段人口增速放缓,消费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家庭化消费向单身化消费转变,从而显现出品牌倾向、个性化倾向。出生于第二消费社会的婴儿潮一代于1967年左右成年,此时日本的GDP全球第二,而引领第三消费社会的新人类一代于1985年左右成年,处于经济迈向巅峰的时代。新人类一代小时候家里的电器就已经一应俱全,因此消费更偏向于小型化、个性化。
消费的个人化带来的主要消费趋势有:
(1)从超市到便利店。第二消费社会中,家庭是主要消费单位,但在第三消费社会中,超市受到了便利店的冲击。第一家便利店是1974年开设的7-11,80年代后销售额快速增长;
(2)从物质到服务,外卖产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快餐店、外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1970年肯德基登陆日本,1971年麦当劳在银座开了第一家店,外卖产业的规模从1975年的8.58亿元增至1985年的19.3万亿日元;
(3)追求品牌。20世纪80年代,未婚倾向增强,与父母同住的单身寄生者增多,这部分没有住宿花销的单身寄生群体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他们的消费主要面向时尚。在此阶段,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设计师品牌销售额大增;
(4)崇尚健康。体现为不是单纯为了饱腹而吃饭,不是为了长胖长高、摄入大量的卡路里而吃饭,慢跑热也逐渐兴起。
1990往后:泡沫消亡后的低欲望社会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泡沫经济逐步开始显现。1990年,东京都中心位置的房价逼近人均年收入的20倍。当时的日本资本甚至开始抢购海外不动产,日本资本在美投资的不动产金额从1985年的19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65亿美元。
而在1991年,日本地价开始转为下降,因此处理不良债权成了重要课题,随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经济泡沫破灭。此外,1991年日本企业利润转为下降,1970年日本企业利润10万亿日元,1980年29万亿日元,1990年50万亿日元,1995年则减少到35万亿日元。
1991年后设备投资和民间住宅投资增长率也转为负数。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日本的金融体制息息相关,在经济高速增长结束后,长期信用银行制度已经无用,而日本的长银并未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只能以房地产投资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谋利,从而加剧了房地产泡沫。
与此同时,英国于1986年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传统银行几乎全部被淘汰,英国的金融业逐渐开始繁荣,带领英国走出衰退。
为何日本经济由盛转衰?本质上是因为忽略了新兴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未能完成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从而失去了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在新兴国家对日本的冲击中,中国的崛起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国企改革,极速推进从农业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转变。中国的大量劳动力导致能生产出更便宜的商品,因此,在一直由日本支配的制造业市场上,日本的份额逐渐被取代。
过去日本经济的主导模式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
90年代后面临经济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饮鸩止渴的办法,使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政策。日元贬值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的利润会增加,因此出口产业会获得超出自身产业实力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使得这些旧式产业的生存空间得以保留,但反而使日本的产业结构无法向高价值部分迁移。
如果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再强的经济刺激也没有作用,这也是2000年后日本长期宽松货币政策没有效果的原因。
迈入2010年后,日本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没有高效率的新产业等问题不断涌现。15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在1995年呈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少,总人口在2007年后开始逐渐减少,使得消费总额随之降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费社会的蜕变。
泡沫经济时代之后,日本的消费阶层也开始分化。1955到1975年是日本阶层意识不断中产阶级化的阶段,而到了1985年,中产阶级化停滞不前,反而中产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民众分化为“有钱且宽裕的人”和“有钱但不宽裕的人”,有钱但不宽裕的“新穷人”推动了中产阶级的“下流”化。这部分大众化的中产阶级人群促使了消费朝第四消费社会转变。
第四消费社会的特征有:
(1)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休闲,更看重非炫耀性质的消费。因为有钱但不宽裕的“新穷人”增加,他们更愿意去掉高级商品中多余的功能。无印良品是这类商品的代表,剔除了名牌商品的多余之处,通过最基础的材料取胜。
(2)共享模式兴起。年轻人不愿意买车买房,合租公寓兴起。这种消费行为的背景是单身率不断增加、且非正式雇佣的人士增多。
(3)从大城市回归地方。经济长期不景气情况下,预测自己收入不会有太大提升的年轻人,也希望搬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居住。
结语:从个人化的消费特征里寻找机会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影响了不同时期的消费特征,而其中又受到国家、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基数并不一样,因此日本的消费变迁也不能完全照搬,但同处于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两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中国过去的高增长时期,同样历经了第二消费社会的全面繁荣,走过了家电、汽车等大件消费品渗透率提升的阶段,也正处在消费由“量”向“质”转变的阶段。日本在人口增速放缓、单身人群增加的背景下,出现了消费个人化、健康化、由商品向服务转变的趋势,从而诞生了便利店、外卖等商业模式,这些消费特征在国内也已经显现。
而下一个消费阶段由单身人群和大众化的中产阶级带来,特点是性价比、去品牌化、共享模式等。无论经济发展的快慢,由家庭消费向个人消费的转变是我国与日本类似的趋势,我们对消费品的研究也不应忽视这一趋势,从个人化的消费特征中去寻找机会。
END
睿书会是我们的读书笔记收藏栏目,欢迎热爱阅读的您给我们投稿(可实名或者笔名刊登)
请扫码关注
广东睿璞投资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广东睿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